大家好!我是來自魯泰的苗東芝,一名扎根純堿車間、揮灑青春汗水的一線職工。今天,我想帶大家走進煤海產業鏈延伸的奮斗現場,分享屬于我們這一代濟煤人的青春故事。
今年,純堿市場價格倒掛,整個行業被推入前所未有的困局。但迎難而上早已融入濟煤人的血脈——我們純堿車間攜手中科院專家,全力推進技術改造;更重要的是,作為產業鏈關鍵一環,我們以“一盤棋”的大局觀,與氧化鋅車間協同作戰,共同應對市場挑戰。
在車間技改的關鍵時期,我被調配到氧化鋅水洗工序支援。這段經歷,讓我觸摸到了濟煤精神最溫暖的內核。到崗第一天,“小姨”翟珍珍緊緊握住我的手,眼神里滿是關切與鼓勵:“別怕,小姨帶你?!睆膹碗s的工藝到嚴謹的操作,她毫無保留、細致入微地教導我。而真正投入工作時,她卻總把重活累活往自己身上攬,溫柔地說:“你剛接觸,先慢慢熟悉,別累著?!蹦且豢?,我深刻領悟到,濟煤人的傳承不僅是精湛的技術,更是這份毫無保留的關懷與擔當,它如同一束光,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。
“鐵人”孫趁蓮大姐,用行動為我詮釋了堅守的意義。50歲的她,每天在水洗工序的一樓到四樓間步履匆匆,像一個永不停歇的陀螺。凌晨兩點的車間泛著冷白的燈光,在機器轟鳴聲中,趁蓮大姐揉著肩膀說“有點餓”。我小跑著泡了一碗面,蒸汽模糊了她被汗水打濕的鬢角。我多次喊她吃面,可她堅持要處理完設備異常,等大姐忙完,面湯早已蒸發殆盡。此后,那碗康師傅牌“撈面條”成為我工作中的信念坐標。記得那次清理合成地池,她穿著笨重的膠鞋,毅然踏入滿是物料的池子,一泡就是一整天??粗v卻堅定的身影,我心疼地勸她休息,她直起腰,臉上掛著質樸的笑容:“咱濟煤能從挖煤拓展到化工,靠的不就是堅持嘛!我多干點,年輕人就能多學點。”大姐總是主動加班,毫無怨言。她布滿老繭的雙手,托起了生產線的平穩運轉;她略顯佝僂的背影,為我們撐起了堅持的脊梁。這不是一個人的戰斗,而是無數濟煤人用生命接力,將感恩織成紐帶,把堅守淬煉成火炬,照亮我們跨越寒冬。
正是這些前輩的身影,讓我在工作中懂得責任的分量。最令我難忘的,是那次緊急支援氧化鋅包裝工序。那天臨近11點10分,距離發貨僅剩2小時50分,主任一聲令下,我們秒變“臨時戰隊”!包裝車間的空氣仿佛凝固,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兒。封包機的噠噠聲與急促的腳步聲交織,空氣里彌漫著緊張的氣息。大家分工默契:拆袋的指尖疾舞,倒料的動作利落,封袋的一絲不茍。汗水浸透衣衫,沒人喊累;扒拉幾口午飯,又沖回車間。當滿載貨物的卡車在最后一刻駛出廠房,我忽然懂得:濟煤的奮斗精神,就是千萬個“小我”匯聚成星河,點亮濟煤破浪前行的燈塔!
從井下煤海巷道的掘進,到地面化工車間的轟鳴;從老一輩開拓者的篳路藍縷,到新生代的接力奮進,在濟煤百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,每一朵浪花都閃耀著奮斗的光芒。而我們每一位濟煤青年,既是產業鏈上的螺絲釘,更是百年“煤”夢的追光者。未來,我們將以青春為薪,傳承為火,在技改的火光中淬煉,在車間的轟鳴聲里成長,用青春汗水書寫屬于我們這代濟煤人的芳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