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風,帶著青春的熱烈,也帶著使命的重量。站在這個特殊的節點回望,去年此時的我,正懷著忐忑與憧憬走出校園。當我把人生的第一份簡歷投向濟煤集團時,“建百年企業,創百年輝煌”這十個字像一把刻刀,將責任與榮光深深刻進我的職業生涯。初臨濟源的那個盛夏,夜風裹挾著煤塵在礦區游蕩。當我在設備轟鳴中迷失方向時,總有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為我撥開迷霧,將技術要領化作掌心的溫度;總有一聲聲飽含關切的話為我驅散迷茫,把經驗心得凝成耳畔的春風,喚醒我求知的渴望;總有一盞盞徹夜長明的燈為我照亮前路,讓疑難困惑化作腳下的基石,鑄就我攀登的階梯。 此刻,全球經濟寒潮中的濟煤恰似負重的礦車,在時代的褶皺里碾出深痕。但新時代的煤業青年早已將“退縮”二字從字典里撕去。我們看見,青年工程師在設備轟鳴中校準創新的準心,讓百年礦脈涌出智慧的清泉;我們聽見,青年突擊隊在數據洪流中奏響變革的號角,讓傳統產業長出數字的翅膀。那些深夜里依然明亮的控制屏,那些礦井下反復打磨的工藝圖,都在訴說:百年基業從不是縹緲的海市蜃樓,而是由無數個平凡而執著的此刻,澆筑成的通天塔。
毛主席曾說:“世界是你們的,也是我們的,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。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,正在興旺時期,好像早晨八、九點鐘的太陽。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。”當“過緊日子”成為新常態,我們選擇用創新擰干成本里的水分;當“苦日子”成為必修課,我們誓要用智慧把艱難釀成佳釀。正如礦區里那些深埋地底的烏金,越是承受大地重壓,越要綻放燃燒的價值。
作為新時代的濟煤青年,我們繼承的不只是百年企業的藍圖,更是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”的精神基因。從黃土高坡到東海之濱,從手挑肩扛到智能開采,變的是技術迭代的速度,不變的是濟煤人骨子里的韌勁。今天,當我們把個人成長坐標嵌入企業發展的經緯,每個崗位都是建功立業的戰場,每次攻關都是對百年承諾的續寫。
最后,請允許我以改編自《沁園春·雪》的詞句作結:“俱往矣,數風流人物,正在今朝!”讓我們以青春為火,以奮斗為石,共同鍛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百年豐碑!